他走了,港樂再無“輝黃”
顧嘉輝譜寫的旋律,《萬水千山總是情》《鐵血丹心》《世間始終你好》……陪伴在跨越全球的幾代華人的人生路上?!坝腥A人的地方,就播放過他的歌。”
“有華人的地方,就播放過他的歌?!?/p>
上一位得到過這般最高贊譽的音樂家,還是鄧麗君。而今,剛剛跨進2023年,香港音樂教父、作曲家及編曲家顧嘉輝,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后離世,終年92歲。回顧其過去縱橫香港樂壇六十余載的藝術(shù)傳奇生涯,他譜寫的旋律,《萬水千山總是情》《鐵血丹心》《世間始終你好》……陪伴在跨越全球的幾代華人的人生路上,顧嘉輝,同樣無愧于上述那一句劃時代的評價。
從夜總會到伯克利
顧嘉彌(藝名顧媚)、顧嘉輝、顧嘉鏘,從三姐弟的名字符合五行的水火金排列就能看出,這是個講究的書香世家。事實也如此,顧嘉輝的父親顧淡明是知名畫家,也愛古畫收藏,因抗戰(zhàn)時期在汪偽政府任職的經(jīng)歷,于戰(zhàn)后逃往香港。
家道迅速中落。志趣是畫畫的顧嘉輝,考進了美術(shù)學院卻不能續(xù)讀,學業(yè)夢想就此被打斷,只能跟著姐姐南下尋親。1948年,被父親拒之門外的姐弟只能棲身在九龍的貧民窟木屋區(qū),人美聲靚的姐姐顧媚主動站了出來,在夜總會找了份唱歌的工作,又給顧嘉輝謀了個樂手的活兒。日后的香港粵語流行樂鼻祖,就這樣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如今我們回過頭去看,實在難以理解,從未受過音樂熏陶的少年顧嘉輝,是如何憑著自己的耳濡目染、在現(xiàn)場的自學模仿,就在歌廳站穩(wěn)腳跟的。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過去執(zhí)畫筆的手從觸碰上琴鍵開始,他就展露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
在夜總會,老板要求樂隊演奏西方流行曲,必須要有一份像樣的套譜。連編曲都不曾接觸過的顧嘉輝,硬著頭皮自己買了熱門唱片回家聽,反反復復聽上多次,再嘗試把其中各部樂器的奏法默寫出來;為了搞懂編曲的結(jié)構(gòu),他又跟著店里的菲律賓音樂人學習編曲,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顧嘉輝的時刻表沒有一刻是閑著的。
樂手的日子持續(xù)了十年,直到1950年代末,他當上了“仙掌夜總會”的樂隊領(lǐng)班。
盡管辛勞,但有希望,相信“挨得出新世界”,1950年代末,顧嘉輝召集身邊的幾個朋友,組成了一支“顧嘉輝大樂隊”。當時的香港夜總會里,菲律賓樂手出盡風頭,中國的樂手技術(shù)不及這些南洋高手,好賭好玩的習慣卻猶有勝之,所以總是紀律散漫。獨有“仙掌夜總會”的樂隊領(lǐng)班竟然是個中國人,這吸引了下班后常去唱歌跳舞的黃霑,日后兩位樂壇巨擘,就在這里開始了他們交往多年的情誼。
根據(jù)姐姐顧媚在回憶錄里的講述,從夜總會的樂隊領(lǐng)班,到往后專業(yè)的配樂創(chuàng)作,顧嘉輝的藝術(shù)事業(yè),離不開“貴人”邵逸夫的賞識和提拔—使他成為首位在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深造的華人學生。
但成為“香港流行音樂教父”之前,顧嘉輝自己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現(xiàn)在的人事事要講興趣,其實有些東西都是面對壓力才逼得出來,以我那時的環(huán)境,就算學做會計,一樣能計得好?!?/p>
現(xiàn)在的我們自然無法想象,香港樂壇少了一位大師顧嘉輝,多了一位嚴謹負責的會計師,會是什么光景。
但他的自律和刻苦,為了音樂而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拼命,在多年后捧起代表香港樂壇最高榮譽的第一座“金針獎”獎杯時,都得到了回報。
2015年5月19日,香港紅磡體育館,顧嘉輝舉行《顧嘉輝榮休盛典演唱會》
劈開“港臺歌曲”的誤區(qū)
從大眾審美到專業(yè)音樂評論,熟悉港樂的歌迷都承認,作為典型的“香港制造”,顧嘉輝的作曲風格融合了中西音樂風格,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一面,受傳統(tǒng)粵曲影響極深,又通過他本人在美國學習的經(jīng)歷,借鑒了西洋曲風和樂器—兼收并蓄融合之下,粵語歌曲的品質(zhì)和地位從根本上上了一個檔次。
換句話說,“這種又江湖、又古典、又摩登的審美表達,只有在香港才能誕生出來”。
不善言辭的顧嘉輝,很少述及自己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音樂歲月。
但從青年時期便相伴左右的黃霑,曾回憶道,自己年輕時期,“當年的電影公司、唱?片公司有‘賓佬(菲律賓人)出品,必屬佳品’的觀念,顧嘉輝每當聊到這里,語多憤慨”。
而后,歷經(jīng)大半輩子,憑借著一首首金曲,為粵語歌曲注入了文化驕傲,在1988年接受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音樂雜志采訪時,顧嘉輝終于有底氣,對之前“港臺歌曲”的混合提法提出疑問:“香港和臺灣的歌曲在風格上有很大區(qū)別,而且臺灣與內(nèi)地的通俗歌曲風格接近,怎么能籠統(tǒng)說‘港臺歌曲’呢?”
更能激發(fā)我們懷念情感的是,顧嘉輝并非一位陽春白雪式的藝術(shù)家,他的音樂和香港本土出產(chǎn)的影視作品緊密結(jié)合—如今,當我們再度哼起那一首首無比經(jīng)典的影視金曲時,影像和音符,是同時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里的:
如《當年情》的配樂口琴聲輕柔響起,我們會想起《英雄本色》里戴著墨鏡的小馬哥,飛鵝山下燈火璀璨的香港夜景;
又如《世間始終你好》的鼓槌落下,時弱時強的笛聲立刻將聽眾思緒拉到武俠世界,在華山論劍的對決關(guān)頭,縱橫的俠氣撲面而來;
更如羅文渾厚有力的嗓音傳出,鐵皮屋和木屋里的平凡時光點滴歷歷在目,“獅子山”精神,依然被視作最能代表香港拼搏奮斗的城市特質(zhì)。
1967年,香港無線電視臺(TVB)的成立,清晰標志著電視傳媒這一大眾化的娛樂方式深入到了香港市民的各個階層。集體追劇,是當時香港市民業(yè)余閑暇的最大愛好。面對日復一日都需填滿的播放時段,從廣告歌曲到音樂節(jié)目,再到連續(xù)劇配樂,都給了顧嘉輝這位當時TVB的音樂總監(jiān),改寫香港影視配樂歷史、大展拳腳的天地。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有這樣一句有趣的論述: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一群人透過看同一份報紙所想象出來的社群??s窄到香江兩岸,這恐怕要改寫成:香港現(xiàn)代城市的社會,是香港人透過看劇和聽曲所融合的想象社群。
很大程度上,憑借著影視文化發(fā)展起來的香港流行文化,打造了它摩登之城的城市魅力。對于這樣形塑起來的文化認同,不得不承認,顧嘉輝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孕育者之一,就像在2000年舉辦的“香港輝黃千禧演唱會”現(xiàn)場,歌手張國榮開玩笑地說道,顧嘉輝和黃霑就是香港“樂壇父母”。
一個不能忽視的時代背景是,香港,這個曾經(jīng)被張愛玲當作鏡子來回觀上海的“他者”,其本土的身份認同意識逐漸萌芽是上世紀后半葉以來才發(fā)生的事。在這樣一個流動性高的港口移民城市,它的人口結(jié)構(gòu)逐漸趨于穩(wěn)定,即在本地出生的人口超過一半,也是1965年左右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生于斯長于斯的居民,對香港產(chǎn)生“這里是我家”而非中轉(zhuǎn)站或避難所的歸屬意識,顧嘉輝所傾力打造的粵語流行音樂世界,既回應(yīng)又引領(lǐng)了民眾對本土粵語歌曲的呼喚,可以說為賦予香港流行文化更為豐富的新內(nèi)涵,作出了極大貢獻和成就。
是故,有這樣一句看似夸張的評語,卻相當中肯地道出了顧嘉輝在香港流行文化史和民眾公共記憶中的特殊位置:無論你是否知道他的名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顧嘉輝的歌曲。
開時代之門
在顧嘉輝逾1200首音樂作品里,絕大部分亦離不開另一個在香港流行樂史上同樣如雷貫耳的名字:黃霑。
一代又一代的電視劇觀眾,晚飯時間“用電視送飯”,直到港劇的片尾,完整聽完一遍顧嘉輝作曲、黃霑填詞的主題曲,“汁都撈埋”,方才會意猶未盡關(guān)上電視。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直到80年代末,顧嘉輝從中國傳統(tǒng)音階、西洋曲風和粵曲的融合過程中,形成了后來被外界概括為“中式小調(diào)流行曲”的獨特音樂風格,加上黃霑按照粵語韻調(diào)但飽蘊傳統(tǒng)中文色彩的歌詞,兩人的合作無間,被人們稱為“輝黃”在香港流行音樂發(fā)展的高光舞臺上,稱雄了二十載。
二人作為香港樂壇教父,雙劍合璧自是無敵,每每作出詞曲俱佳的作品,既符合大眾審美,又極具人文內(nèi)涵,“是連當時社會背景有所不同的內(nèi)地民眾和海外華人,都能感受到的浪漫與俠氣、詩情和畫意”。
其中關(guān)于“輝黃”的創(chuàng)作歷程,一件為歌迷津津樂道的軼事,是不朽名曲《上海灘》的誕生。
電視臺要求他們在三個星期內(nèi)“交作業(yè)”,顧嘉輝卻在“兩個星期零六天”的凌晨,才將電話打給黃霑,把曲譜“mi半拍sol半拍一個小節(jié)la半拍”地口述出來。
接到填詞任務(wù)的黃霑,為了研究上海,亦通宵達旦查閱資料。想要搞清楚上海灘到底有沒有浪,他把杜月笙和黃金榮的傳記都翻了出來,但短時間內(nèi)根本沒有答案。
眼見到了要交稿的時候,黃霑在沖廁所的瞬間,望著馬桶里旋轉(zhuǎn)的水花來了靈感,全憑書上看到的加上自己想象,浪濤飛涌,就此一發(fā)不可收。
名曲問世后,顧嘉輝指定讓此前從未灌錄過原創(chuàng)粵語歌曲的歌手葉麗儀來唱,錄制的時候,開頭第一句“浪奔,浪流”,她唱了足足兩個小時,顧嘉輝才點頭通過。
在往后的演唱會現(xiàn)場,每逢獻唱《上海灘》,已為歌后的葉麗儀,總要在臺上感謝顧嘉輝的知遇之恩。
同樣對顧嘉輝心懷感激的,還有一眾閃耀在香港歌壇的明星。
2012年12月,“顧嘉輝大師經(jīng)典演唱會”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連開四場,就在最后一天,首位登場的香港樂壇巨匠林子祥唱完一曲后,特意走到坐在第一排的顧嘉輝面前鞠躬致謝:“這么多年,你的歌曲和才華,感染了每一個香港人。我敢肯定,在我這輩子,不會再有下一個人,能用四五十年的時間做到你做的事情?!?/p>
往日經(jīng)典一首接著一首響起,閉幕的時候,鏡頭掃過,臺下的觀眾們都已淚水盈眶。
歌手對伯樂作曲家的知恩圖報,是大家都所樂見的;來自幕后創(chuàng)作者同行的英雄惜英雄,更為珍貴。
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特別收藏部,我曾粗略閱過黃霑在晚年仍潛心向?qū)W完成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fā)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影印版,其中,這位香江才子對老友顧嘉輝的音樂地位給予了極高的肯定。
“老頑童”黃霑還曾給大自己十余歲的顧嘉輝取了個外號:貝多輝,意為其就是流行音樂界的貝多芬,甚至認為這位老友對兩人音樂作品的理解高于自己。
有記者問過黃霑,最為得意的作品有哪些?后者滿意地答道:《滄海一聲笑》高邁幽遠,最為俠氣;《舊夢不須記》哀而不怨,柔情萬般,兩首歌曲集結(jié)俠骨柔情,可謂珠聯(lián)璧合。
這番話傳到顧嘉輝耳里,他卻笑道:“一首《兩忘煙水里》就已經(jīng)俠骨柔情,兩樣都有了,這個笨蛋黃霑居然要講兩首!”
話又傳回去,一向狂放不羈的黃霑改了平常的嬉戲作風,不僅表示非常贊同,還特意致電記者,收回自己的“雙璧”說。
2004年11月,黃霑因肺癌早逝。
次月,從溫哥華返回香港、參加摯友追思會的顧嘉輝,送上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挽聯(lián):“滄海一聲笑,笑傲江湖一名士;忘盡心中情,情牽當年每段詞?!?/p>
19年后的2023年,顧嘉輝也因病去世。
顧嘉輝在世時,也曾被問及,自己最喜歡的創(chuàng)作作品是哪首?
顧嘉輝說,自己最喜歡周潤發(fā)主演的TVB電視劇《蘇乞兒》的主題曲《忘盡心中情》,從創(chuàng)作技巧上,原因依然是其最為得意和擅長的“東西合璧”:“一開始的部分全部都是以五聲音階進行,很中國化,再配上西方和聲,感覺很新鮮?!?/p>
這套TVB劇集里,周潤發(fā)飾演的蘇乞兒,作為曾經(jīng)的落魄少爺,歷經(jīng)紅顏知己、手足兄弟的慘死,充分體會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聚散偶然。
主題曲《忘盡心中情》開頭的兩句是:“忘盡心中情,遺下愛與癡。任笑聲送走舊愁,讓美酒洗清前事?!?/p>
去世之前,在顧嘉輝安居于加國西海岸的最后歲月,他重拾起17歲離鄉(xiāng)時所放下的最初愛好,繪畫。而他去世之后,平靜和輝煌一同落幕。
“輝黃”所鑄就的港樂時代,也終成絕唱。
版權(quán)聲明
本刊及官網(wǎng)(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shè)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nèi)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jīng)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quán)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zhuǎn)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