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國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歷經艱難曲折,付出巨大犧牲,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得出來的。

作者:南風窗執(zhí)行主編 趙義 南風窗新媒體主編 李少威 日期:2021-08-12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的現代化,也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走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這條道路體現了中國的現代化是以主體性的姿態(tài)參與的具有普遍性的歷史進程。用歷史學家羅榮渠的現代化“一元多線論”來說,現代化是一個有特定內涵的全球歷史大變革過程,同時又具有多模式、多路徑的特點。


圖片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準時點火發(fā)射,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歷經艱難曲折,付出巨大犧牲,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得出來的。

的確如此。革命時期選錯了道路,帶來的可能就是血的代價。建設和改革時期,看上去是和平時期,但道路問題上出了差錯,付出的犧牲同樣不小。這都是有過往歷史可以作為鑒戒的。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之際,重溫這條道路的來之不易,堅定道路自信,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繼續(xù)奮發(fā)有為,是最好的慶祝方式之一。


01

只能走自己的路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品格。

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進步的知識分子,在各種紛紜的西方思潮包圍下,自覺地認識到非馬克思主義不能救中國,這一過程是中國人獨立完成的。

這種獨立性表現在,從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等早期主流思潮轉向馬克思主義這一過程,大部分早期黨員都是分散完成的。李大釗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比較早,而陳獨秀則是五四運動以后發(fā)生了急速轉向,毛澤東是在對作為無政府主義分支的工讀主義的實踐失敗當中醒悟過來,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等人都是在旅歐期間認識真理、堅定信仰的。


圖片

《覺醒年代》劇照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思想準備上說,并沒有依賴外界的協助,這是民族自發(fā)覺醒的結果。

當然,間接影響是存在的,歷史地看,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到民主共和,前人歷盡艱辛,拋頭灑血,但無一不失敗,而這些失敗的實踐所背靠的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和價值體系。這就為后人懷疑這套制度和價值體系的對中國的有效性提供了事實支持。

真正觸發(fā)這種懷疑并最終選擇拋棄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社會、知識精英們發(fā)現,那些被描繪成中國革命與改良的目標與希望的國家,原來如此不堪,自救尚且不暇,如果我們拼盡全力踏進門去,得到眼前這種結果,那幾乎就是白費力氣。那么,還有什么選擇呢?這時十月革命爆發(fā),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了,平民的命運在一個原來不起眼的國家被改變了。順理成章的,指導十月革命的馬列主義,迅速成為了人們急欲了解的對象,并且在傳播中扎進一部分人心里,生根發(fā)芽。


圖片

1917年11月,列寧在莫斯科紅場的集會上演講


黨的建立,需要一系列組織、宣傳、行動方面的準備,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們沒有實踐經驗、斗爭經驗,以知識分子和學生為主體的人員構成,也決定了他們沒有必要的財力后盾。此時,共產國際的出現就恰逢其時,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實質性幫助。

馬克思主義主張世界無產階級是一家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是馬克思建立的第一國際、恩格斯建立的第二國際的繼承者,是全世界無產者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機構,但凡信仰馬克思主義、了解社會主義史的人們,都無法否認其權威地位。

所以,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共產國際領導下開展工作。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工作的指導是具體而微,有時甚至是直接代勞的。其中有很多正確的意見,中國共產黨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斗爭經驗得到持續(xù)的鍛煉。

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共產國際對中國社會實際不夠了解,一方面則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常常是服務于蘇聯的需要,慢慢地也出現了很多錯誤,造成重大損失。比如,大革命后期對國民黨的右傾妥協,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蘇聯希望拉攏蔣介石以抗衡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勢力的目的的影響,最后血流成河;又比如,大革命失敗之后,革命的主要陣地轉移到農村地區(qū),從蘇聯留學歸來的一批青年掌握了中共中央實權,用教條來指揮蘇區(qū)建設和紅軍的軍事行動,一樣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損失。

失敗是成功之母。接受共產國際的支持和領導,一開始是無法選擇的,錯誤和失敗,也是無法用假設歷史的方式來避免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立性和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正是在一系列錯誤和失敗中不斷萌發(fā),逐步形成。

大革命的失敗,讓中共中央認識到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進行堅決的軍事斗爭的必要性。毛澤東正是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隨后就組建軍隊,隱入群山,全力壯大紅軍,并且通過實踐摸索,形成了紅軍獨特的游擊戰(zhàn)術體系。更重要的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建立了紅軍的一整套政治、組織原則,讓這支軍隊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屬于人民的軍隊——人民子弟兵。


圖片

八七會議舊址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最初就是在紅軍建設過程中萌芽。這一路線對于中國革命的意義不需贅述,它真正賦予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基層的能力,激發(fā)了蘊藏在中國底層社會的無窮力量,誰掌握了基層,誰就掌握了中國。

教條主義、宗派主義者們身在城市,對蘇區(qū)建設和紅軍斗爭經常性地瞎指揮,以及后來他們遷入蘇區(qū),一切唯本本是從,拿著馬恩列斯的書面論述來領導中國革命,讓真正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人靠邊站,幾乎毀滅了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葬送了中國革命。

正是在這災難性的后果面前,中國共產黨人看到了領導者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危害,認識到了扎根中國大地兢兢業(yè)業(yè)調查實踐的可貴,此后全黨的權威又再次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尊重現實的領導人集中起來,包括原來曾經追隨教條主義、宗派主義者的一些蘇聯歸國領導人,都在這一點上取得了共識。遵義會議,就是以一種黨內最高決策的方式確立了這一共識,及時地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隨后,重新取得聯系的共產國際也承認了這一結果,這就讓過去經常犯的脫離中國實際的錯誤,事實上不可能再造成巨大危害了。


圖片

遵義會議會址(圖源:新華社)


事后來看,一系列的道路探索,其實在遵義會議之前已經獲得了豐碩成果。革命主體問題,已經發(fā)現和確認了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軍事斗爭問題,游擊戰(zhàn)爭作為正確的戰(zhàn)術體系已經得到驗證;武裝割據問題,利用國內軍閥之間的矛盾,尋找薄弱之處安身立命、發(fā)展壯大,既有實踐支持,也有理論闡述。

抗戰(zhàn)期間,國共再次合作。此時的共產黨人,已經成熟起來,吸取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教訓,將唯物辯證法運用于合作關系當中,明確提出沒有斗爭就沒有合作,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這就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避免了再次掉入災難性陷阱,或者被對方吞并,也為黨組織和黨領導的軍隊、根據地得以保存和不斷壯大提供了認識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形成和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何種獨特性,包括什么內容,對象是誰,都變得非常清晰,指導著直至1949年共和國建立前的革命斗爭。

所有的探索,歸根到底體現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


02

統(tǒng)一的強大的中央政府

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中國推進現代化的諸多條件這個角度來說,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的中央政府。

早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創(chuàng)刊號的文章就指出:現在最大多數中國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們敢說是要統(tǒng)一與和平……只有將軍權統(tǒng)一政權統(tǒng)一,構成一個力量能夠統(tǒng)一全國的中央政府,然后國內和平才能夠實現,所以大家都要統(tǒng)一。


圖片

1922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成為當時國內提倡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核心刊物


在標志著國共合作實現的國民黨一大上,圍繞宣言中的“對外政策”部分也發(fā)生過爭論。這部分的第一條規(guī)定: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宣言審查委員會曾經將收回租界、收回海關、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具體內容刪去。

黨史專家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記載說,孫中山先生得知這些具體內容被刪去后非常生氣,臨時在大會上作了一番情緒激動的發(fā)言:“我們籠統(tǒng)的說,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國自由獨立,大家尚不感覺有什么顧慮。一說到收回租界、收回海關、廢除不平等條約,大家深恐得罪了帝國主義,便戰(zhàn)栗恐慌起來了。……現在因應帝國主義來謀革命的成功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現在是拿出鮮明反帝國主義的革命綱領,來喚起民眾為中國的自由獨立而奮斗的時代了!”從實踐中,孫中山先生已經體會到,主權若不獨立,沒有一個能夠統(tǒng)一、有效施政的政府,建國方略、實業(yè)救國等現代化抱負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圖片

2021年6月20日,廣州,市民參觀改建后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有了一個主權獨立的、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和歷代王朝更替不同,這次最關鍵的區(qū)別是有了一個新型政黨的領導。1980年完成的,由九名美國研究中國問題或者比較共產主義的美國專家聯合寫成的《中國的現代化》一書,就把組織能力作為使中國的現代化格局特別地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征,中國政治制度為特定目的而動員技術和資源的能力,在現代化后發(fā)國家中是難得見到的,這個成功之處,應歸功于“共產黨和國家為特定目標而對技能和資源進行的審慎而有計劃的動員”。

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這種組織能力,在不斷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仁人志士那里是一個共識。這是后來中國學習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社會心理基礎。因為“一盤散沙”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使在那些留英留美歸來的人士那里,也是如此。

比如中國現代政治學奠基人錢端升先生,和當時幾乎所有的進步的知識分子一樣,新中國成立前的他擁護民主而反對專制,但這并不妨礙他清醒地看到西式民主遭遇的危機。“民主國家之不能應付現代國家的經濟問題,無法完成現代國家的經濟職務,則實是民主政治難以補救,或者不能補救的弱點。”“由于民主政治是不宜于統(tǒng)制經濟的,故民主政治的衰敗將成為必然的趨勢?!边@里的“統(tǒng)制經濟”說的就是國家來糾正和整合一盤散沙式的生產制度。


圖片

《覺醒年代》劇照


錢端升和當時不少思考中國工業(yè)化問題的學者一樣,傾向于認為,中國的工業(yè)化必須要走國家來統(tǒng)合資源的道路。1941年,錢端升在文章中如此論述自己的理想:“我們早日產生一個賢能當道的強有力政府,由他來為人民謀普遍的福利,為國家儲雄偉的力量;近則抵制個別的侵略,遠則保障世界的和平?!?/p>

而在普通民眾那里,雖然“自私自利”、公共精神的缺乏常被作為“國民性”遭到批判,但問題的另一面是普通民眾面對的權力往往是掠奪性質的。毛澤東曾經總結過與組織群眾發(fā)展生產相對的“國民黨的作風”: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皣顸h就是只問老百姓要東西,而不給老百姓以任何一點什么東西的?!?/p>


圖片

《覺醒年代》劇照


正如老舍先生《龍須溝》中“趙老”說的:“有了清官,才能有清水。我是泥水匠,我知道:城里頭,大官兒在哪兒住,哪兒就修柏油大馬路;誰作了官,誰就蓋高樓大瓦房。咱們窮人哪,沒人管!”

龍須溝是北京天橋東邊的一條有名的臭溝,溝的兩岸,密密層層地住滿了賣力氣的、耍手藝的,各色窮苦勞動人民。他們終日終年乃至終身,都掙扎在那骯臟腥臭的空氣里。諷刺的是,這里的老百姓還要被攤派“衛(wèi)生捐”。作品中“趙老”狂笑:“哪兒是咱們的衛(wèi)生??!”待字閨中的姑娘二春也質疑:“看看咱們這個地方,是有個干凈的廁所,還是有條干凈的道兒?誰都不管咱們,咱們憑什么交衛(wèi)生捐呢?”而在思想保守的王大媽看來,這是“官事”,老百姓可不能隨便質疑??梢?,在一般老百姓的思想深處,官和民、“官事”和“民事”其實是對立的,只是官不好惹、不能惹罷了。


03

歷史不能任意選擇

對于新中國學習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開始,因為沒有搞過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全新的事業(yè),只能照搬蘇聯模式,一邊倒,走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路子。

歷史無法任意選擇。當時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是發(fā)展重工業(yè),這是中國現代化的必需,也是中共領導層的共識。曾任重工業(yè)部鋼鐵局副局長的袁寶華就認為,戰(zhàn)后恢復經濟,好多國家都采取了重化方針。

沒有燃料工業(yè)發(fā)展,不能給國民經濟提供動力;沒有原材料工業(yè)發(fā)展,不能使國民經濟擺脫無米之炊的狀況;沒有機械工業(yè)發(fā)展,不能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發(fā)展提供技術裝備?;仡櫋耙晃濉庇媱潟r,他還感慨地說:我們不能忘記新中國走過的每一步,更不應忘記新中國是在怎樣的“家底”下邁出了這艱難的第一步。


圖片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從1953年起,重慶進入轟轟烈烈的“一五”計劃建設時期。圖為重慶修建的西南第一家自動化織布廠——重慶六一織布廠


而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主編的《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談到這個歷史選擇時也認為,就新中國的情況來看,在經濟技術落后的條件下,要盡快實現工業(yè)化的目標,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然演進顯然緩慢,而且充滿不確定性。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采取高積累機制,集中配置資源,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則是務實可行的選擇。這也是新中國的兩大政治優(yōu)勢,即執(zhí)政黨擁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經濟領域自然延伸。

事實上,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前的恢復國民經濟階段,一個具有社會動員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中央政府已經發(fā)揮過巨大作用。比如,在穩(wěn)定物價、統(tǒng)一全國財經之后,過去因為貨幣貶值導致搶購囤積貨物的社會虛假購買力一下子消失了,隨之出現的是市場需求不足、商品滯銷、工廠關門、商店歇業(yè)、失業(yè)職工增加等現象。

長期在通貨膨脹、商業(yè)投機環(huán)境下生存的私營工商業(yè),因為不適應新的變化而發(fā)生了很大的困難。1950年5月中旬,全國各地工商業(yè)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武漢有資本家還寫了一副對聯,反映出當時工商界的心理狀態(tài):掛紅旗五心不定,扭秧歌進退兩難。

面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困難,國家出手了。因為當時城市工商業(yè)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原材料嚴重短缺和商品普遍滯銷,調整公私關系的一項重要措施是擴大對私營工廠的加工訂貨和收購包銷,這是國家對私營工業(yè)最有力的扶助。大中城市那些停工或者開工不足的私營工廠,紛紛恢復和擴大生產。這些措施具有國家資本主義的色彩。事后看,這其實也是后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而最終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起點。

除了國家的加工訂貨,關鍵的舉措還有收購農村土產。農民有了錢就可以購買城市的商品。沒有收購土產這一招,城市的霓虹燈是無法重新亮起來的。而背后是國家組織的城鄉(xiāng)交流。

隨著農村土地改革在占全國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區(qū)的展開,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牲畜等生產資料,農業(yè)生產普遍恢復。農村中有大宗農副土產品需要推銷出去,而城市工業(yè)品也需要銷下去。據統(tǒng)計,當時僅豬鬃、桐油、茶葉、雞蛋、藥材等項,平均約占農業(yè)收入的百分之十,有地方占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1950年公糧大概是二百二十億斤,而土產收入即相當于二百四十億斤糧食。也就是說,如果幫助農民把土產銷售出去,農民的收入就相當于交公糧的數量。反過來,如果農民的土產銷售不出去,還要交公糧,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會有困難。

但是由于多年戰(zhàn)爭造成的城鄉(xiāng)阻隔,大量土產品擠壓賣不出去,農民手里沒錢,工業(yè)品也推銷不暢。1950年冬,華北區(qū)五省二市組織大規(guī)模的土產交流會,率先打開市場流通局面。至1951年春,共銷售總值約合70億斤糧食的土產品,增加了農民的貨幣收入。中央及時總結和推廣華北的經驗,要求各大區(qū)及省、地、縣都舉辦土產交流會或產銷會議,廣泛吸收各地貿易部門、合作社、私商代表及手工業(yè)生產者參加。各地也鼓勵私商下鄉(xiāng)收購土產,推銷日用百貨。


圖片

活躍的農產品市場(圖源:《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在部署1951年財政經濟工作的要點,黨中央把城鄉(xiāng)交流放到了第一位。據統(tǒng)計,到1952年,廣大農民共獲得127.9億元貨幣收入,比1950年的87.4億元有了較大增長。農民手里有了錢,也就有了購買力,在各地舉辦的產銷會上,新式步犁、噴霧器、小型抽水機等頗受青睞。上海、天津生產的毛巾、膠鞋、絨衣、搪瓷盆、暖水瓶等生活日用品,成為搶手貨。

城鄉(xiāng)經濟交流的背后是統(tǒng)一的強大的政府的組織力。陳云就曾經評價城鄉(xiāng)交流說:這是歷史上沒有一個政府提出過的,但卻是關系全國人民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我們如果不管,怎么能算人民的政府?!?/p>

強大的動員和資源整合能力,在接收上海后的“米糧之戰(zhàn)”、以工代賑救災、社會改造等諸多事件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計劃經濟體制是在客觀形勢的連鎖反應和共產黨對社會制度的“頂層設計”兩者合力之下形成的,不是某一個人的個人意志決定的。比如,接收上海后的穩(wěn)定物價,掌握糧食是關鍵,但當時主要依靠全國支援,也可以說是“四處求援”。

正是在打贏上海穩(wěn)定物價之戰(zhàn)后,1950年3月4日政府公布《關于統(tǒng)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全國各地所收公糧,除地方附加糧外,全部歸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統(tǒng)一調度使用。隨著主要農產品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絕大多數農民加入農業(yè)合作社,資本家從原料和市場兩頭受到嚴格控制,除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外,實際上也沒有別的選擇。


04

開啟現代化新征程

對于蘇聯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中共領導層很早就覺察到了。這里有很多現實生活中的生動例子,比如公私合營后,北京東來順的涮羊肉就沒有以前那么好吃了。為什么?陳云有一次專門解釋道:

“就是我們輕易地改變了它的規(guī)矩。它原先只用三十五斤到四十二斤的小尾巴羊,這種羊,肉相當嫩。我們現在山羊也給它,老綿羊也給它,凍羊肉也給它,涮羊肉怎么能好吃?羊肉價錢原來一斤是一塊二角八,合營以后要它和一般鋪子一樣,統(tǒng)統(tǒng)減到一塊零八,說是為人民服務,為消費者服務。這樣它就把那些本來不該拿來做涮羊肉的也拿來用了,于是羊肉就老了。本來一個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營后要求提高勞動效率,規(guī)定每天切五十斤,結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當然就不如原來的好吃了?!?/p>

那些個體工商業(yè),比如民間做雕刻的,北京的餛飩攤,上海弄堂里的白糖蓮心粥,也要搞“統(tǒng)一進貨、統(tǒng)一經營、統(tǒng)一核算”,拋棄單獨經營方式,結果也是質量下降,產品就不如原來的好。


圖片

195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上致開幕詞


從后來者的眼光看,問題的關鍵是,像蘇聯模式那樣,追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行不行?中共的領導層認識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中共八大上,領導人們就紛紛提出一些新的設想,比如“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主流是社會主義,小的給些自由”等。

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這條道路在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覺醒之后找到了,就是鄧小平說的“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道路讓中國人過上了小康生活,讓中國徹底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之所以說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覺醒,就是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上,突破了過去的計劃經濟和所有制的意識形態(tài)禁區(qū),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巨大飛躍。沒有這個飛躍,農村生產力解放不了,民營經濟發(fā)展不起來,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經驗也進不來。這個突破的過程并不容易,經歷了不少曲折,也付出了不小代價。

鄧小平1992年的南方談話,這個他留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重要政治交代中,計劃和市場不再成為區(qū)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準,社會主義的最大優(yōu)越性或者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是共同富裕。


圖片

1992年歲首,鄧小平同志在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參觀(圖源:新華社)


計劃經濟體制成為了歷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同時,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動員能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yōu)勢,仍舊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告別了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市場競爭的激發(fā)經濟活力的作用,同時,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政權仍有應對重大風險和辦大事的能力。

這種能力讓中國經受住了2019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按照時間表準時兌現了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政治承諾。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這種能力在更實質性地推進共同富裕等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方面,仍將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fā)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艾F在,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寬這條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p>